其他
2020年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(二),可下载
☟☟点击“下面标题” 查看内容☟☟
小学上册备课 | 初中上册备课 | 上册课文朗读 |
小学下册备课 | 初中下册备课 | 语文名师视频 |
教师用书 学生用书 | 上册语文微课 | 上册课课练 |
语数英电子课本 | 上册语文微课 | 上册预习资料 |
上册知识点 | 上册生字字帖 | 上册试卷 |
下册课练 | 语文下册微课 | 上册类文阅读 |
下册课堂笔记 | 下册资料汇总 | 下册课内阅读 |
小学期末试卷 | 小升初资料 | 中考试卷 |
下载电子版请直接复制到Word文档
下载电子版请直接复制到Word文档
下载电子版请直接复制到Word文档
文言文阅读2020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
分类汇编之文言文阅读(二)
1. 2020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语文试卷附答案
阅读下面的文段,完成8~10题。(10分)文帝之后六年,匈奴大入边。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,军霸上;祝兹侯徐厉为将军,军棘门;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,军细柳:以备胡。上自劳军。至霸上及棘门军,直驰入,将以下骑送迎。已而之细柳军,军士吏被甲,锐兵刃,彀弓弩,持满。天子先驱至,不得入。先驱曰:“天子且至!”军门都尉曰:“将军令曰:‘军中闻将军令,不闻天子之诏。’”居无何,上至,又不得入。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:“吾欲入劳军。”亚夫乃传言开壁门。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:“将军约,军中不得驱驰。”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。至营,将军亚夫持兵揖曰:“介胄之士不拜,请以军礼见。”天子为动,改容式车。使人称谢:“皇帝敬劳将军。”成礼而去。既出军门,群臣皆惊。文帝曰:“嗟呼,此真将军矣!曩者霸上、棘门军,若儿戏耳,其将固可袭而虏也。至于亚夫,可得而犯邪!”称善者久之。8.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( )(3分)A.上自劳军 劳其盘骨 B. 军士吏被甲 将军身被坚执锐C.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属予作文以记之D.使人称谢 长跪而谢之曰8.答案:B:A、犒劳/使……劳累B、同“披”,披着C、跟从/同“嘱”,嘱咐D、告知/道歉9.用现代汉语翻译下的句子。(4分)(1)已而之细柳军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(2)其将固可袭而虏也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.(1)已经到达了细柳军驻扎的地方。:“已而”“之”为重点翻译字词。(2)那里的将军是一定可以偷袭并俘虏的。:“固”“袭”“虏”为重点翻译字词。10.下列对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(3分)A.文章开头交代了汉文帝劳军的背景。匈奴大规模侵入边境,汉王朝在霸上、棘门、细柳三处驻扎军队,此时的边境地区正处于战备状态。B.周亚夫是一位治军严明、恪尽职守、刚正不阿的“真将军”。细柳营官兵均严格遵守军令,周亚夫见到皇帝没有跪拜,而是以军礼参见。C.汉文帝是一位开明、识大体的国君。虽然在细柳营处处受到约束,不得不听命于手下将军,内心颇为不满,但他仍然对周亚夫大加称赞。D.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。在霸上及棘门的军营,汉文帝长驱直入;而到了细柳营,入营受到阻碍,在营中只能慢行:前后形成鲜明对比。10.C:C项“内心颇为不满”在文中没有体现,文中“天子为动,改容式车”写出皇帝的情感是感动的,充满敬意的。11.阅读下面的文段,然后回答问题。(5分)广出猎,见草中石,以为虎而射之,中石没镞①。视之,石也,因复更射之,终不能复入石矣。广所居郡闻有虎,尝自射之。及居右北平射虎,虎腾伤广,广亦竟杀之。广廉、得赏赐辄分其麾下,饮食与士共之。终广之身、为二千石②四十余年,家无余财,终不言家产事广之将兵,乏绝之处,见水,士卒不尽饮,广不近水,士卒不尽食,广不尝食。(节选自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》)[注]①镞:箭头。②二千石: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。(1)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。(2分)①广亦竟射杀之 ②广之将兵 (2)根据文段,简要概括李广是怎样的一个人。(3分)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.(1)终于/率领(2)①武艺高强,能将箭头射入石头之中。②勇敢,敢于射杀老虎。③廉洁,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,也不讨论关于家产的事情。④慷慨,将得到的赏赐分发给手下。⑤体恤部下,在部下士兵没有喝足吃饱的情况下,李广不喝不吃。:李广外出打猎,看见草丛中的一块大石头,以为是老虎就一箭射去,射中石头箭头没入其中,近看才发现是石头。于是李广又重复射石头,但是最终也没再有箭能够射进石头里。李广以前住过的郡里曾经有老虎,他曾经亲自去射。李广在右北平时也射过老虎,老虎跳起来伤了他,李广最终也射杀了老虎。李广为官清廉,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,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。李广一生到死,做二千石俸禄的官共四十多年,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,始终也不谈及家产方面的事。2. 2020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语文试卷 附答案
(一)阅读下面《礼记·学记》二则,完成7-9题。(9分)【甲】虽有嘉肴,弗食。不知其旨也;虽有至道,弗学,不知其善也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;知不足,然后能白反也;知困,然后能自强也。故曰:教学相长也。《兑命》曰:“学学半”。其此之谓乎!【乙】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学。不知道。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。教学为先。《兑命》曰:“念终始典①于学。”其此之谓乎!【注】①典:常。7.解释下列加点的字。(2分)(1)弗食,不知其旨也 (2)教然后知困 (3)人不学,不知道 (4)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 7.(1) 味美 (2 ) 困感,阻碍 (3) 道理 (4) 称王 8.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(4分)(1)弗学,不知其善也。 (2)玉不琢,不成器。 8. (1)不学习,就不知道它的好处。(注意“弗”的翻译)(2)玉石不经过雕琢。就不能变成器物。(注意“琢”的翻译)9.根据内容,完善表格。(2 分)3. 2020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卷附答案
二、阅读(46分)(一)(10分)富贵不能淫景春曰:“公孙衍、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?一怒而诸候惧,安居而天下熄。”孟子曰:“是焉得为大丈夫乎?子未学礼乎?丈夫之冠也,父命之;女子之嫁也,母命之,往送之门,戒之曰:往之女家,必敬必戒,无违夫子!”以顺为正者,妻妇之道也。居天下之广居,立天下之正位,行天下之大道。得志,与民由之;不得志,独行其道。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成武不能屈。此之谓大丈夫。”6.下列各组句子中,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(3分)( )A.岂不诚大丈夫哉/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.不得志/寻向所志C.此之谓大丈夫/予谓菊,花之隐逸者也D.威武不能屈/狠自枉屈6. A【】本题考查词语辨析。A选项中“诚”都是“的确”、“真的”意思。故选A。B选项中“不得志”中的“志”意为“志向,抱负”,名词;“寻向所志”中的“志”意为“做标志”,名词作动词用。C选项中第一个“谓”意为“叫做”;第二个“谓”意为“认为”。D选项中第一个“屈”意为“使屈服”;第二个“屈”意为“委屈”。7.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(4分)(1)一怒而诸候惧,安居而天下熄。(2)立天下之正位,行天下之大道。7、 (1)(他们)一旦发怒,诸侯就都害怕;(他们)安安静静地待着,天下就平安无事,(2)站在天下(最)正确的位置,走天下(最)光明的道路,【】本题考查句子翻译。结合语境,两句都是对句,注意对句的翻译,句子结构相同。翻译时要采用“直译为主,意译为辅”的原则,将关键词语,翻译准确,句意流畅。所考句子来自课本,难度不大。8.结合选文,概括孟子心目中“大丈夫”的标准。(3分)8 、①讲仁德,守礼法,做事合乎道义;②无论得志与否,都不放弃做人的原则;③富贵不迷乱,贫贱不动摇,威逼不屈服。(每1点1分)【】本题考查内容理解。“大丈夫”是全文论说的重点。“居天下之广居,立天下之正位,行天下之大道”是讲仁德、守礼法、做事合乎道义;“得志,与民由之;不得志,独行其道”是无论得志与否,都不放弃做人的原则;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淫,威武不能屈”富贵不迷乱,贫贱不动摇,威逼不屈服。三个标准,考生要将三个标准与文中具体内容相对应,才会理解得透彻。【参考译文】景春说:“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?一旦发起怒来,诸侯们都会害怕;安静下来,天下就会平安无事。”孟子说:“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?你没有学过礼吗?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,父亲给予训导;女子出嫁的时候,母亲给予训导,送她到门口,告诫她说:‘到了你丈夫家里,一定要恭敬,一定要谨慎,不要违背你的丈夫!’以顺从为原则的,是妾妇之道。至于大丈夫,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,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,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。得志的时候,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;不得志的时候,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。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,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,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!”(二)(9分)(孔)祯,高宗时为苏州长史。曹王明为刺史,祯每进谏。明曰:“寡人天子之弟,岂失于为王哉!” 祯曰:“恩龙不可恃,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?”明不悦,明左右有侵暴下人者,祯捕而杖杀之。明后果坐法,迁于黔中,谓人曰:“吾愧不用孔长史言,以及于此!”(选自《旧唐书·文苑传》)9.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A.不循法度(遵照) B.恩龙不可恃(倚仗)C.被捕而杖杀之(用杖) D.以及于此(比得上)9 、 D【】本题考查词语解释。D选项中“及”是“达到(某种程度)”的意思,不是“比得上”。10.请用“/”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。(3分)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10 、大王不奉行国命/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/独不见淮南之事乎(画对1处得1分,2处得3分,画错1处扣1分,“恐今之荣位”后面断不扣分)【】本题考查断句。首先要通读文句,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,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及事情发生的逻辑顺序,这是断句的基础。其次,依次解释句子中每个词语的意思(不会解释的个别词语可暂时不解释),再把词意串联起来,明确大概意思。最后,根据句意在需要停顿的地方标出断句即可。11.结合选文,简要分析孔祯是个怎样的人。(3分)11、示例:①敢于直谏:敢于多次向曹王直言进谏;②执法严明:对曹王身边欺凌百姓的人严惩不贷;③具有远见:预见曹王恃宠而骄的结局。(每1点1分)【】本题考查人物形象。以上三点都可从文章前后找到对应的事件,作答时要结合事件来分析。采用人物性格+具体事件的格式答题。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准确。
4. 2020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考语文试卷
(二)【甲】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故虽有名马,祗辱于奴隶人之手,骈死于槽枥之间,不以千里称也。马之千里者,一食或尽粟一石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。是马也,虽有千里之能,食不饱,力不足,才美不外见,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,安求其能千里也?策之不以其道,食之不能尽其材,鸣之而不能通其意,执策而临之,曰:“天下无马!”呜呼!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!【乙】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,久无所举。上之,对曰:“非不尽心,但于今未有奇才耳!”上曰:“君子用人如器,各取所长。古之致治者③,岂借才于异代乎?正患已不能知,安可一世之人?”德彝惭而退。(选自《资治通鉴·唐纪八》)[注释]①上:皇上,指唐太宗。②封德彝:名伦,字德典,唐代官员,官至尚书右仆射。②致治者: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。9.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(2分)【 】A.故虽有名马 名之者谁B.正患己不能知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C.而伯乐不常有 德舞饰而退D.虽有千里之能 上诘之10.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(2分)【 】A.食马者/不知其能千里/而食也 B.且/欲与常马等/不可得C.但于/今未有奇/才耳 D.安可/诬一世之人11.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(2分)【 】A.甲文多次提到“千里马”,方式多样,直称正面提及,表述严正;暗称如“名马”,表述委婉,意在其中;代称如“其”“之”,表意简洁含蓄。B.乙文通过细节描写刻面人物,“上令封德彝举贤”“上请之”“岂借才于异代乎”体现唐太宗的焦急与不满,塑造出唐太宗求贤若渴的人物形象。C.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所不同。在表达方式上,甲文偏重议论,乙文偏重记叙;甲文采用托物寓意手法,行文中洋溢不平与悲愤,乙文直述其事。D.甲乙两文都讲有关人才的问题,但着眼点不同,甲文主要阐述了“天下无马”的观点,乙文则把关注点放在如何选拔任用人才上。12.把选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。(4分)(4分,每小题2分)(1)马之千里者,一食或尽粟一石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(2)君子用人如器,各取所长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.甲文哪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乙文的封德彝?结合对唐太宗的话的理解,你认为封德彝存在哪些问题?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.假如可以“借才于异代”,你会向唐太宗举荐谁?请从初中阶段所学的课文中选择一个古代人物,并从“德”“才”两方面具体说出他的长处。(3分)(3分,推荐人物1分:理由2分,“德”“才”各占1分)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【分析】【参考译文】【甲】世上先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千里马经常有,但是伯乐不常有。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,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,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,不以千里马著称。 日行千里的马,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。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。这样的马,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,但吃不饱,力气不足,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。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,怎么能够要求它(日行)千里呢?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,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,听千里马嘶鸣,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,拿着鞭子面对它,说:“天下没有千里马!”唉,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?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!【乙】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,(可是)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。太宗责问他,他回答说:“不是我不尽心去做,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!”太宗说:“用人跟用器物一样,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。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,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?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,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?”德彝惭愧地走了。【解答】(1)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。解答此类问题,首先要明确句意,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,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。A.名:名气/名:命名;B.患:担心/患:担心;C.而:表转折关系/而:表修饰关系;D.之:的/之:代词,他,指封德彝。故选:B。(2)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。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,一般来说,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,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,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。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,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,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。ABD.正确;C.有误,句意为: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!停顿应为:但于今/未有奇才/耳。故选:C。(3)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。解答此类问题,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,理解文章内容。ABC.正确;D.有误,【甲】文主要阐述了“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”的观点。故选:D。(4)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。翻译的要求是做到“信、达、雅”,翻译的方法是“增、删、调、换、补、移”,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、词类活用、一词多义、特殊句式等情况,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,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。①重点词:之,定语后置的标志。或,有时。句意:日行千里的马,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。②重点词:如,像。长,长处。句意: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,都要选用它的长处。(5)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。【乙】文中的的封德彝认为,“但于今未有奇才耳”,即: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。所以,用【甲】文中的“其真不知马也”来形容封德彝最恰当。【乙】文中唐太宗“正患己不能知,安可诬一世之人”来看,封德彝存在的问题是:不能知人善普用、善取其才:不善于自省,遇事推责。(6)本题考查学生的表达观点的能力。解答此类问题,必须先交代清楚所推荐的人才,然后从“德”“才”两个角度交代推荐理由。示例:我推荐唐睢,因为唐难在国家危难之际能临危受命,挺身面出。有一颗爱国之心:而且他能直善解,足智多谋。处事不惊,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治国人才。答案:(1)B(2)C(3)D(4)日行千里的马,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。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,都要选用它的长处。(5)句子:其真不知马也。问题:不能知人善用、善取其才:不善于自省,遇事推责。(6)示例一:我推荐唐睢,因为唐雎在国家危难之际能临危受命,挺身面出。有一颗爱国之心:而且他能直善解,足智多谋。处事不惊,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治国人才。示例二:我推荐范仲淹,他忧国优民,有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之乐而乐”的情怀:他军事才能卓盐镇守西北边疆,抗击西夏入侵,为国立功。【点评】“之”的用法:①旁人皆为之感怆(之:代词)②吾欲之南海,何如?(之:往,到……去)③与民同游观之乐(之:的)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(之: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,取消句子的独立性)⑤久之,目似瞑,意暇甚(之:补充音节)⑥何陋之有?(之:宾语前置的标志)⑦马之千里者(之:定语后置的标志)
5. 2020年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试卷
6.阅读文言文,回答8-10题。 马说 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故虽有名马,祗辱于奴隶人之手,骈死于槽枥之间,不以千里称也。 马之千里者,一食或尽粟一石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。是马也,虽有千里之能,食不饱,力不足,才美不外见,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,安求其能千里也? 策之不以其道,食之不能尽其材,鸣之而不能通其意,执策而临之,曰:“天下无马!”呜呼!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!8.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.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异二者之为(《岳阳楼记》)B.安求其能千里也 尔安敢轻吾射(《卖油翁》)C.骈死于槽枥之间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(《穿井得一人》)D.其真不知马也 其西南诸峰(《醉翁亭记》)9.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:策之不以其道A.斗折蛇行(《小石潭记》B.横柯上蔽(《与朱元思书》)C.不蔓不枝(《爱莲说》)D.箕畚运于渤海之尾《愚公移山》)10.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A.本文用的是“托物寓意”的写法,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,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、重用人才。B.本文以“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”开头,一开篇就奇峰突起,发人之所未发,点明全文主旨,突出千里马的重要作用。C.“执策而临之,曰;‘天下无马!’”一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,刻画出“食马者”愚昧专横的形象。D.最后一段把“真无马”和“真不知马”对照起来,“无马”一句用“邪”字轻轻带过,而“不知马”一句则用“也”字收住,对“食马者”的深刻嘲讽跃然纸上。8.B9.C10.B【】(8)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。解答此类问题,首先要明确句意,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,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。A.或:有时/或:或许;B.安:怎么/安:怎么;C.于:在/于:对;D.其:表推测语气/其:它(的)。故选:B。(9)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现象的辨析能力。策:名词活用作动词,鞭打。A.蛇:名词活用作状语,像蛇那样;B.上:名词活用作状语,在上面;C.蔓:名词活用作动词,生枝蔓;D.箕畚:名词活用作动词,用箕畚装土石。故选:C。(10)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。解答此类问题,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,理解文章内容,把握文章内容。ACD.正确;B.有误,应为:突出了伯乐的重要作用。故选:B。答案:(1)B(2)C(3)B【参考译文】 世上先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千里马经常有,但是伯乐不常有。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,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,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,不以千里马著称。 日行千里的马,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。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。这样的马,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,但吃不饱,力气不足,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。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,怎么能够要求它(日行)千里呢?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,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,听千里马嘶鸣,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,拿着鞭子面对它,说:“天下没有千里马!”唉,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?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!“之”的用法:①旁人皆为之感怆(之:代词)②吾欲之南海,何如?(之:往,到……去)③与民同游观之乐(之:的)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(之: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,取消句子的独立性)⑤久之,目似瞑,意暇甚(之:补充音节)⑥何陋之有?(之:宾语前置的标志)⑦马之千里者(之:定语后置的标志)阅读《送东阳马生序》的节选文字,回答问题。送东阳马生序(节选) 余幼时即嗜学。家贫,无从致书以观,每假借于藏书之家,手自笔录,计日以还。天大寒,砚冰坚,手指不可屈伸,弗之怠。录毕,走送之,不敢稍逾约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,余因得遍观群书。既加冠,益慕圣贤之道。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,尝趋百里外,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。先达德隆望尊,门人弟子填其室,未尝稍降辞色。余立侍左右,援疑质理,俯身倾耳以请;或遇其叱咄,色愈恭,礼愈至,不敢出一言以复;俟其欣悦,则又请焉。故余虽愚,卒获有所闻。 当余之从师也,负箧曳屣,行深山巨谷中。穷冬烈风,大雪深数尺,足肤皲裂而不知。至舍,四支僵劲不能动,媵人持汤沃灌,以衾拥覆,久而乃和。寓逆旅,主人日再食,无鲜肥滋味之享。同舍生皆被绮绣,戴朱缨宝饰之帽,腰白玉之环,左佩刀,右备容臭,烨然若神人;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,略无慕艳意,以中有足乐者,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。盖余之勤且艰若此。今虽耄老,未有所成,犹幸预君子之列,而承天子之宠光,缀公卿之后,日侍坐备顾问,四海亦谬称其氏名,况才之过于余者乎? 今诸生学于太学,县官日有廪稍之供,父母岁有裘葛之遗,无冻馁之患矣;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,无奔走之劳矣;有司业、博士为之师,未有问而不告、求而不得者也;凡所宜有之书,皆集于此,不必若余之手录,假诸人而后见也。其业有不精、德有不成者,非天质之卑,则心不若余之专耳,岂他人之过哉?13.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。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是: ②主人日再食 再: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。既加冠,益慕圣贤之道。15.“其业有不精、德有不成者,非天质之卑,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”中“余之专”指的是哪些?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。【分析】【参考译文】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。家里贫穷,无法得到书来看,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,亲手抄录,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。冬天非常寒冷,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,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,也不放松读书。抄写完毕后,便马上跑去还书,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。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,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。成年以后,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,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,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,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。前辈道德高望重,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,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。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,提出疑难,询问道理,俯下身子,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;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,我的表情更加恭顺,礼节更加周到,不敢说一个字反驳;等到他高兴了,则又去请教。所以我虽然愚笨,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。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,背着书箱,拖着鞋子,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。隆冬时节,刮着猛烈的寒风,雪有好几尺深,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。回到客舍,四肢僵硬动弹不得。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,用被子裹着我,很久才暖和起来。寄居在旅店里,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,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。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,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,腰间挂着白玉环,左边佩戴宝刀,右边挂着香囊,光彩鲜明,像神仙一样;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,但我毫无羡慕的心。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,所以不觉得吃的、穿的享受不如别人。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。如今我虽已年老,没有什么成就,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,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,追随在公卿之后,每天陪侍着皇上,听候询问,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,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?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,朝廷每天供给膳食,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,没有冻饿的忧虑了;坐在大厦之下诵读诗书,没有奔走的劳苦了;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,没有询问而不告诉,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;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,都集中在这里,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,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。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,品德有所未养成的,如果不是天赋、资质低下,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,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!【解答】(1)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。解答此类题目,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,尤其注意通假字、古今异义、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。①句意: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。是以:因此。②句意:每天供应两顿饭。再:两次。(2)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。翻译的要求是做到“信、达、雅”,翻译的方法是“增、删、调、换、补、移”,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、词类活用、一词多义、特殊句式等情况,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,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。重点词:既,已经,到了。加冠,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,举行加冠(束发戴帽)仪式,表示已成年。益,更加。句意:成年以后,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。(3)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,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概括。从“家贫,无从致书以观,每假借于藏书之家,手自笔录,计日以还。天大寒,砚冰坚,手指不可屈伸,弗之怠。录毕,走送之,不敢稍逾约”可以知道,宋濂因为家贫无书可读,不得不借书、抄书来读。从“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,尝趋百里外,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”“其叱咄,色愈恭,礼愈至,不敢出一言以复”可以知道,宋濂为了读书,常常跑到百里之外求师。从“负箧曳屣,行深山巨谷中。穷冬烈风,大雪深数尺,足肤皲裂而不知。至舍,四支僵劲不能动”“主人日再食,无鲜肥滋味之享。同舍生皆被绮绣,戴朱缨宝饰之帽,腰白玉之环,左佩刀,右备容臭,烨然若神人。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,略无慕艳意,以中有足乐者,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”可以知道,宋濂不怕生活条件的艰苦,安于清贫,不慕富贵,一心求学。答案:(1)①因此;②两次。(2)成年以后,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。(3)宋濂因为家贫无书可读,不得不借书、抄书来读;为了读书,宋濂常常跑到百里之外求师;宋濂不怕生活条件的艰苦,安于清贫,不慕富贵,一心求学。【点评】“之”的用法:①旁人皆为之感怆(之:代词)②吾欲之南海,何如?(之:往,到……去)③与民同游观之乐(之:的)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(之: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,取消句子的独立性)⑤久之,目似瞑,意暇甚(之:补充音节)⑥何陋之有?(之:宾语前置的标志)⑦马之千里者(之:定语后置的标志)▲篇幅有限 只能展示一小部分
来源:网络。商务合作微信:247941846
下载完整资源方式
点击左下方【阅读原文】输入消息“初中语文”即可免费领取更多电子版资料
点击左下方【阅读原文】输入消息“初中语文”即可免费领取更多电子版资料
请点亮“在看”
请点亮“在看”